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离了中央苏区,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艰难征程。8600名红军战士踏上了这条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路。这次撤退,表面上看似一次战略大转移,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溃败和逃亡,是红军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苏区的消息后,终于松了一口气。在他看来,那个曾经让他无数次夜不能寐的强大敌人,已经彻底消失了。红军只要离开了它的根据地,就不再具备生存能力,成了四处游荡的流寇。而翻遍中国古代史,蒋介石认为流寇的最终命运注定是被消灭,只不过时间问题而已。
因此,蒋介石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消灭红军似乎不再是他最紧迫的任务,更多的是如何借红军之手削弱西南各省的军阀力量,最好能借机将这些军阀一举铲除。很快,他就计划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这一策略让他不再急于立即消灭红军,而是采取了更为缓慢和间接的手段。
蒋介石给追剿大军总指挥薛岳的命令显得有些出奇不意——他要求不是直接围剿红军,而是“跟剿”。也就是说,红军走到哪里,薛岳的部队就跟到哪里,始终与红军保持着2到3天的距离。蒋介石的意图很明确,他希望通过让沿途的各省军阀与红军作战,消耗他们的实力,而中央军则远远地站在旁边,充当“看客”,坐山观虎斗。
展开剩余75%于是,在红军的长征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红军一开始遇到的敌人几乎全是地方军阀的部队——先是陈济棠的粤军,接着是湘军、桂军,后来还有黔军、滇军、川军,而中央军却始终没有现身。蒋介石以为自己可以一箭双雕,利用红军来削弱地方军阀,但各省的军阀并非傻子,他们早已看透蒋介石的算盘。既然红军不进他们的地盘,地方军阀就装作视而不见,省得惹事生非。
红军遇到的第一个地方军阀是粤军,陈济棠提出的条件十分简单:只要红军不越过广东的界线,他就让出大道,允许红军顺利通过。于是,红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接下来,在湘桂边界,桂军的李宗仁和白健生试图对红军进行侧击。尽管双方都有伤亡,但损失并不大。红军一旦越过边界,桂军便停止追击,选择自保。
而在过湘江时,湘军指挥官何建与毛泽东有深仇,他出手最为果断,导致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超过8万名红军战士有半数牺牲,剩下的不足3万。然而,湘军的损失也同样惨重,何建所在的湘军最终被蒋介石裁撤或整编,湘军也因此再未出现过像样的建制部队。
黔军指挥官王家烈则处于两难境地。红军有意在他的地盘扎根,他既不能不打,又打不过红军,最终贵阳被占,黔军几乎全军覆没,王家烈的权力被蒋介石剥夺,从此彻底消失在中国政坛。
川军的刘湘和刘文辉是西南地区最强的军阀,他们兵力充足,实力雄厚,但他们也看到了黔军的惨败,因此并没有主动与红军交战。否则,红军很可能无法顺利跨越大渡河。
从以上情况来看,红军能够成功完成长征,胜利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几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次奇迹般的成功。首先,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领导层英明的决策和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广大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的革命意志为长征的成功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此外,蒋介石集团低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战略智慧以及惊人的战斗力,这种轻视直接导致了红军的胜利。最后,国民党阵营内部长期存在军阀割据和内耗的现象,各军阀之间的猜忌和矛盾为红军创造了可乘之机,红军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内部分裂,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最终走出了生死存亡的险境,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红军终于走出艰苦的草地时,蒋介石不禁长叹:“红军,这还是匪吗?这世上还有这样打不烂、拖不垮的匪吗?”的确,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让蒋介石的十年剿匪努力宣告失败,也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壮丽的历史篇章,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式开始了。
发布于: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