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起源与发展
红军,这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极具象征意义的力量。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湖北黄安县农民政府大门的对联中,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初步成型。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试图摧毁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大量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残酷打压,血与火的洗礼让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最终认识到一个深刻的真理:没有武装力量,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
当年11月13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安县和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成功占领黄安县城,爆发了轰动一时的黄麻起义。起义成功后,黄安县的著名书法家吴兰陔先生挥毫写下了“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的对联,挂在了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大门上。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首次被称为“红军”。
展开剩余84%红军正式组建与发展
到了1928年5月25日,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积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统一命名为“红军”。不过,直到1930年1月之前,中央并未统一红军的组织编制,各地红军部队的编制和番号较为松散,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一时期的红军编号较为杂乱。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了重要会议,决定统一红军的番号和编制。根据会议决定,几个较大的红军部队被整编为红一至红八军,后续又增编至红九至红十五军,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15支正规编号的红军军级部队体系。
各支红军的成立与历史
红一军:红一军源自鄂豫皖边苏区的红军整编,前身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三个师。1930年3月,按照中央指示,十一军的三个师合编为红一军,许继慎任军长。当时,许继慎年仅29岁,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他的指挥能力在多次战斗中得到了锻炼。然而,1931年9月到11月,张国焘为了维护个人权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极为残酷的大肃反运动。许继慎在这场运动中遭受了致命打击,不幸牺牲,年仅30岁,未能活到1955年授衔。
红二军:红二军诞生于湘鄂西红军主力部队的整编,前身是红军第四军。1930年7月,红军第四军与洪湖地区的红六军会师,组建了红军第二军,军长贺龙时年34岁。贺龙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还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1955年,他荣获了元帅军衔。
红三军:红三军的前身为赣西南根据地的红六军,1930年8月编入红一军团,改称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时年32岁。黄公略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参加过多次重要战斗,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屡立战功。1931年,黄公略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未活到1955年授衔。
红四军:红四军最初由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整编而来,军长朱德,时年42岁。朱德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都有重要贡献。1930年,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朱德改任总指挥,林彪继任红四军军长。林彪和朱德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重要地位,1955年分别被授予元帅和第三元帅军衔。
红五军:红五军起源于湘鄂赣边的平江起义部队,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成为该地区的主力部队,军长彭德怀年仅30岁。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建人之一,后期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
红六军:红六军的前身是由周逸群和段德昌领导的几支革命武装组成,1930年2月正式改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时年26岁。孙德清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加过多次起义,并与贺龙共同转战湘鄂西地区。不幸的是,孙德清在1932年的肃反运动中遭到诬陷并牺牲,年仅28岁。
红七军:红七军起源于百色起义后的武装力量,由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及其他革命武装组成,军长张云逸,时年38岁。张云逸是一位资深革命者,曾参与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多个重要战役。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在抗日战争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红八军:红八军的前身是鄂东南红军部队,1930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扩大为第八军,军长李灿,时年29岁。李灿是一位在国民革命军服役多年的将领,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他在上海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年仅31岁。
红九军至红十五军:随着红军的扩展,后续的红九军至红十五军相继成立,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每一支部队的成立,都充满了革命血与火的洗礼,战斗历程同样充满了英勇与牺牲。尽管很多指挥员未能活到1955年授衔,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依然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红军的编制与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军的军长们不论在战斗中身经百战,还是在历次革命中屡次壮烈牺牲,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